知乎一篇关于单词记忆研究理论文章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文章:

作者:小天资原版阅读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26298/answer/88654550

说到记忆,大家会条件反射的想到一位19世纪的老爷爷:艾宾浩斯。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被大众所熟知,多半要归功于近年来走红的很多移动APP,比如日本的ANKI,波兰的supermemo。鉴于有做广告的嫌疑,国内的就不点名了。

这个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也就是所谓的记忆遗忘曲线,第一次揭示了我们的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所以说,一定程度上我们的学习行为,和熊瞎子掰苞米是真的挺像的。熊瞎子边掰边扔,我们边学边忘。然而,这个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学点东西是不容易的,需要不断重复地学,从而有效对抗无时无刻进行着的遗忘。

既然要不断的对记忆进行摩擦摩擦摩擦,那怎样的重复最有效呢?艾宾浩斯还提出了一个Spaced-Effect,即时间间隔效应,也就是说高强度的集中复习效果,不如间隔开来的多次复习有效。作为一个曾经的化学狗,这个原理在我们的合成实验中被无数次的证明:一次加入大量试剂对于反应的作用,远远不如缓慢、间歇加试剂来得有效。这个很好理解的么:谁都不能一下吃成个胖子。

虽然艾宾浩斯老爷爷的故事在19世纪就发生了,但真的开始大规模把基于间隔效应的不断重复学习用到外语单词的背诵上,还是1930年代的事情。这种学习方法的名字叫做:Spaced repetition(间隔重复法)。关于这个间隔重复法,还有一个经典的跳盒子模型。

一看到“模型”二字,瞬间就高大上起来了。其实一点都不!新!鲜!这种方法恐怕是你在平时背单词的时候,用得最多的。app在鼓吹,很多老师也是这么教的,至于效果呢?不能说多好,但也绝对差不了。

假设有5个盒子,最开始所有你需要背的单词都在盒子1中,你背完一次,发现自己认识它了,就把它放到盒子2里面去,下次背单词的时候把盒子1和2中的一起再背一次,如果1中的新单词认识了,就放到2中,2中的单词依然认识,就放到3中,2中的盒子不认识了,就返回1,以此类推…直到一个单词把盒子1、2、3、4、5都走了一个遍,就可以扔出盒子去了,也就是可以开心的认为你拥有了这个单词的所有权,不会轻易忘记了。

基于这样的一个spaced-repetition模型,有2点,让老师、程序设计者以及语言学习者很苦恼:

► 单词在盒子中的时间间隔如何设计

间隔太短,纵使一个单词把5个盒子都跳了一个遍,也不见得真有效;

间隔若久一点好,那多久才算久?从盒子1到2、从2到3、从3到4,这个间隔是一致的么?

可以说,针对这个问题,即使到今天,搞心理学研究的,和做程序设计的,都没有什么定论。

► 不断的重复重复重复,执行难度忒大

给学习者的一个很糟糕的体验就是:越往后,可能每天要复习的单词就越多,伤不起。。。想想多少人是在最开始信誓旦旦,却最终抵不过指数级增长的单词学习量而中途放弃的?每天背得多,后面hold不住,每天背得少,神马时候是个头?茫茫几千单词,怕是到了出考场,也背不完的。。。

正是因为大部分人知道记忆曲线,却忽略了以上2个棘手问题,所以常常陷入一种“幻觉”的困境中:我已经在用最科学的方法背单词了,为何还是效果平平?

1 说来容易真的践行起来难,这个重复重复重复的记忆摩擦大法,本身就有点“反人性”,很难坚持。(当然,从来都不排除有一小撮很流弊的学霸,总是能逆着人性而行到底,最后获得逆天的成绩)。

2 你只看到了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这个点,却不了解认知科学早就让教育更超前了。

是否有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其实早在17世纪,培根就曾经说过:

If you read a piece of text through twenty times, you will not learn it by heart so easily as if you read it ten times while attempting to recite from time to time and consulting the text when your memory fails”.

把这句话稍微夸张一点的解释,就是:与其不过脑的一遍又一遍阅读,不如尝试去背诵,背不下来的时候去查阅原文这样记得牢。

回想一下你为数不多的背课文经历吧,恐怕就是个很好的佐证。纵使读到滚瓜烂熟,如果不真的尝试脱稿顺几遍,怕是还有记不牢的地方!

这里还要介绍一个名词:retrieval,字典里查来的意思是取回、索回、检索。在心理学上,这个词有一个专门的意思:The process of recalling information that is stored in memory。也就是从记忆中找回信息的过程。

到了19世纪末,William James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到:积极的重复比消极的重复,对于记忆更有效。回想一下课堂提问这个场景吧!老师问:上节课我们讲得重点是什么?你能自己全都说出来,和听其他同学一一作答,不停点头甚至点赞,是截然不同的。自己能主动回忆并正确陈述,才能证明你真的记住了。所以,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记忆效率而言,retrieval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式。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和教育的跨学科发展,人们对于传统的记忆和学习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质疑。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知道艾宾浩斯的记忆方法,貌似真的落伍了。

2006年,大名鼎鼎的Science上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Retrival for Learning的报告,用实证研究的方式证明得到了一个“惊悚”的结论:考试本身,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这与大众们的普遍认知,还是存在不小的距离的。

传统的教育者们认为:重复的学习(阅读、记忆、上课等)是促使一个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而重复学习后的测试,并不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途径,而是一种用于评估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这种知识和技能的方式。

如果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从重复不断的学习(阅读、记忆、听课)中获得,而测试只是一种评估方式,那么不难推断出:增加重复学习(复习)的次数,知识的获取和掌握会更牢固,而增加测试的次数本质上没有什么卵用。

事实当真如此么?

非也。

在这项实证研究中,来自普度大学
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心理系专家们对4组学生进行了外语单词的记忆效果评估。

组1最接近艾宾浩斯记忆法:全部学1组,全部测1组;全部学1组,全部测1组;如此反复;组2的学生:全部学1组,全部测1组;学没记住的1组,全部测1组;学继续没记住的一组,全部测1组。即:不管学会多少,每次的测试都是完整的。组3的学生:全部学1组,全部测1组;全部学1组,测试掌握不牢的一组;全部学1组,测试继续不牢的一组。组4:全部学1组,全部测1组;只学没掌握的,只测没掌握的;依次往复。

如此的测试得到了怎样的结论呢?

短期来看,4组学生的掌握情况不相上下,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在几乎相当的学习效果下评估学习效率,组4完胜,组1完败。

有没有觉得这很符合一个常识:学完知识要测验,把测验中没通过的内容拿出来再学一遍,然后接着测验,直到所有没掌握的内容都过关为止。

然而,这个短期结果和长期结果去有着天壤之别。

这意味着,其实第一次记住的内容,后续完全没必要不停去重复记忆,这样是低效的。只要保证在测试中,能把之前已经掌握的内容再次拿出来测试就OK了。

为了更有效的记忆,应该增加测验的次数,而非学习的次数。

这个结论同时验证了一点:尽管教育工作者长久以来把测试看做是一种检验记忆效果的评估手段,但其实在测试中,大脑不断进行的主动回忆是增进记忆的最佳方式。测试要比单纯的复习更有效。

有时候我们不禁要嘲笑西方这些严谨的科学家们的“迂腐”。你看,他们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不过证明了一些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一直践行的经验而已。

想一想那些特别出成绩的学校和机构,他们有什么妙招?抛开师资和生源的差别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采用了更科学、有效的方法。比如,口碑好的老师、机构、公里校一定践行的是多练、多测的原则。测的越多,学生掌握的也就越牢。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刷题”能达到的境界是:不知道为何一个答案对,但直觉都能帮助判断这个答案一定是对的。

这种情况并不值得借鉴,但也间接证明了测试和练习的必要性。

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在背单词这件小事儿上,怎么就走不通了呢?

有2个主要原因

1 背单词的总时间太长,这个行为又过于碎片化,再负责的老师和机构也没办法一直给你出题,带你去测试,测试,测试。背单词,更多是一个自学、自练过程。

2 既然是自学,就要有好的辅助方式。而市面上你找不到太多足够完整且质量高的测试题。如果考过SAT或者GRE的同学可能会比较有感触,与其拿着一本厚厚的单词书没目的的背诵,还不如直接拿着历年的真题刷刷刷,边刷边背。托福雅思因为本身单词题就比较有限,而且很多考察的是语境下的同义替换,能用来做测试的题目就更少了。

相比而言,其实APP是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替代解决方案的。因为其有良好的交互性,刷起题来不会让人感觉太累。但是因为大家都趋之若鹜的投奔了艾宾浩斯记忆法,把关注点放在Study而不是Test上面,所以能选的也比较有限。

其实很多APP里也有TEST,但想想看,这些测试是不是都是围绕“诊断你是否背下来”这个标准来进行的。给你一些单词题,做对了就PASS了,做错了才会让你额外重点背诵?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关于背单词的几个重点:

1 词根词缀也好、图像记忆、音视频记忆、词组记忆也好,这些所谓的“差异化”特征其实没太大卵用。如果你是有着明确的备考目标的话,找一个匹配度最高的词表,用最符合你认知习惯的方法,完成初次的单词关联和认知。

2 在完成了初次记忆后,后续的巩固,尽量要调动自己的积极大脑。“过目不过脑”的方式是糟糕的,无论你用什么书或者APP。最佳的过脑方式就是不断做测试!而且尽量换着花样去测试。除了知道一个单词对应的中文释义以外,考你同反义词你怕么?考你英文释义、拼写发音、句子填空,你hold住么?看到一个单词你能想起来意思,如果单给你听音,你还能反应过来么?反反复复的测试,是帮助你记忆和理解的最佳方式。再别以为只要看那些没背下来的单词就过了!